@xianle82 年前

08/19
09:59
职场文学

情绪管理指南

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:“上班的时候忍住不发火也是工作的一部分。”

评论区众说纷纭:

“每天被工作气死一万遍也不辞职,用忍者神龟的精神来工作,就是不发火。”

“月薪30000元,老板给的工资中已经包含了情绪抚慰金,从此再也没有发火的理由。”

“工资不高,图的就是快乐,我才不收情绪垃圾,有火当然要发。”

“发不发火,要视情况而定,必要时要适度还击,更利于身心健康。”

可见,有人把情绪与工资高低挂钩、有人视之为搞笑的段子,觉得不可思议、我们是职场人而非机器人,怎么能做到不发火呢?

其实,“不发火”并非要我们戒掉情绪,而是要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和谐共处,有调节情绪的自控能力。

身在职场,要学会提高情绪觉察能力,能妥善地接纳自己的情绪,同时也能理解他人的情绪存在,不被负向情绪裹挟,未来的职业通道才能走得更宽和更远。

01
上班发火“一时爽”
职场关系“火葬场”

方蕊是公司的文案创意人员,专业扎实,能力突出,算是团队中的佼佼者。

造但最近她却被烦恼的情绪包围,明显感觉到团队小伙伴逐渐在孤立她,就连平时赏识她的直接上级都投来异样的眼光。

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她的一次情绪失控,怒火之下爽了自己,却葬送了和谐的职场关系。

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,领导组织召开创意审核会,她和叶子共同负责新项目,原定两个人共同演示一起构思的创新。但会议中途有个非常重要的客户来电,她出来会议室接听了一下,没想到等她回去时,叶子已经完成了演示,并将创意归功于自己。

这让方蕊很愤怒,自己熬了两个通宵却为别人作了嫁衣,当领导问及她有没有补充意见时,她实在忍不住冷嘲热讽说:“我的意见重要吗?叶子是部门最具创意的人,简直是别人肚里的蛔虫,我都不配跟她搭档!”跟着就翻着白眼扬长而去。

尽管发泄情绪解了一时之气,她却忽视了工作场景和语言分寸,导致职场关系相当糟糕。

在同事眼里她变成咄咄逼人、脾气暴躁之人,在领导眼里她成为不懂合作、情绪化严重之人,谁都不愿跟她走得太近。

青年作家李尚龙曾说:“真正的高手,从来不会让情绪控制自己,而做出后悔的举动,他们会控制好情绪,成为人生的主宰。”

人是情绪的产物,有时会成为情绪的俘虏却不自知,任由情绪笼罩自己,才会导致行为被情绪控制。

要知道,职场没有一帆风顺,同事之间磕磕绊绊在所难免,错误的情绪表达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,不但会让自己沦为“猪队友”的行列,还会受到排挤,致使职场关系恶化。

02
学会“扮猪吃老虎”
去“情绪化”等机会

俗话说:“花要半开,人要半醉,人生也要难得糊涂。”在职场上亦同样,最厉害的高手,不是才智聪明但喜形于色的人,更不是佯装懵懂却急于出头的人,而是心如明镜还装傻充愣的人。

他们自带神秘色彩,无论外界如何,永远都是波澜不惊的笑呵呵的状态,仿佛是没有情绪的“天外之物”,谁都可以欺负一样。

而事实是,他们的内心如虎豹一般,紧盯目标,知道克制情绪,慢慢积累,厚积薄发,等待更好的机会。

晓峰是公司的HR主管,地道的东北汉子,人长的也高大魁梧,与之形象相反的是他的处事风格,心细如发、思维缜密、做事周全。为人也特别低调,不展现任何锋芒,几乎不参与小团体活动,也不去议论同事的家长里短,就算是被领导问到同事的缺点,他都是用轻松诙谐的小幽默一带而过。

这为他赢得了一个好人缘,与领导相处的分寸也拿捏得很好。他严格遵循自己定的“不争是争”的原则,不炫耀邀功,也不自视卑微,不显山不露水地把工作处理得很漂亮。

工作中从未见他发过火,既能吞下委屈,又懂韬光养晦,这让他在职场顺风顺水,用了两年时间就晋升为人力高管。

职场环境错综复杂,白热化竞争下充满了尔虞我诈,学会“去情绪化”做个高情商的人,才是职场一路畅通的“绿卡”。适时的大愚方是大智慧,不但可以让你裹上自我保护色,还会在关键时刻消除尴尬,化解关系危机,建立和谐工作氛围,这也是职场迂回的处世之道。

03
作为职场人
想要做好情绪管理的3个方法

1、事情在前情绪在后,换个渠道去发泄

歌手周深在offer3节目中点评曾说:“在职场,遇到问题,要先处理事情再处理情绪,要学会给自己顺毛,大家都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。

毕竟职场的工作场景大都处于公开和透明的场合,稍有不慎就会落下话柄。将情绪滞后处理,并不代表着要压抑情绪,保持“职场性沉默”,这是不可取的。

真正的高手,他们在面临强烈的情绪时,会通过认真分析的方式去选择情绪的发生时机。先处理好眼前的事情,换个非职场渠道、或换种方式来发泄和排解情绪,如事后找专门的“情绪排解室”、有氧运动、空旷呐喊等方式去缓解情绪,理性地将自己从情绪危险区拉回到正常状态。

2、拓宽心理舒适边界,提高情绪反脆弱性

在风险领域有位知名学者塔勒布,他著有《反脆弱》一本,并提到世间万物的特性都可用脆弱性、复原性和反脆弱性来概括。其实,我们的情绪也是一样,不断提高情绪的觉知,保持情绪起伏的敏感度,扩大自己心理的舒适边界,情绪的反脆性会让我们承压能力变强,学会逆势生长。

产品战略专家梁宁曾说过:“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,人的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,他的能力只是上面一个个的APP。”这个比喻很形象,假如我们的情绪很脆弱,恰似一碰就碎的玻璃器皿,试问怎样才能抵抗未来职场中不确定的风雨坎坷?

我们在对每日to do list复盘时,需要养成记录情绪的微习惯。清晰地记录当日的小确幸和小确丧,采用“行为回顾法”,描述行为表现、感受和想法、及背后的事实。通过持续的记录,锻炼情绪觉察的敏感度,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心理舒适区边界,并向冒险区缓缓拓展,让情绪的张弛度更大一些,在面临外界压力时就会更稳一些。

3、适时借力,建立第四层人际关系

俗话说:“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”身在职场,尽管我们小心翼翼去处理工作,但依然难免会有疏忽犯错的时候,会产生焦虑、懊悔、无助等负向情绪,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若张德芬老师在《遇见未知的自己》中写道:“压抑多年的情绪,就像是黑暗的能量。唯有带着爱的觉知之光,才能消融它们。”

身在职场,我们绝不是独立无援的孤岛,能理性审视自己情绪的同时,还要学会借助他人的力量。

用心去找到值得信赖、又愿意倾听的情绪伙伴,成为彼此的情绪“树洞”,可以将自己的“后背”毫无保留地交付对方,建立第四层人际关系,取得真正的关系联结。

通过相互支持、彼此赋能,让情绪能量池良性流动起来,持续得到滋养,拓宽情绪能量的“护城河”。

人在职场,笑到最后拼的不是爆发力,而是持久力。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各种情绪,允许它们自由流动,但要对其有效地调节和控制,做自己情绪的主人,才能收获轻松美好的职场关系,开启职业发展的新征程。

情绪管理指南

@xianle83 年前

11/24
13:11
职场文学

职场回复的文学

最近朋友小刘和我吐槽,公司正在准备年中盘点,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一大堆。

前两天领导在微信群里@他,让他汇总一下每月活动销售数据。朋友当时忙着回复顾客,所以顺手回了句“收到”。

结果没过多久,领导竟然在群里公然“开撕”,点名批评朋友:

“收到是什么意思?你知道需要整理哪些数据吗?什么时候可以交?基本的回复都没有,还上什么班。”

朋友尴尬不已,抱怨领导没一点人情味,仗着自己的一点权力,小题大做。

但我却对此并不认同,毕竟职业化是每个职场人应当必备的素质,而回复消息、职场对话等作为职场礼仪的一种,最能直接体现我们的职业化水平。

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在职场上的语言表能力和技巧,那么,今后的职业生涯会充满了困难。


为什么回复“收到”风险高?

1、语气随意,易冒犯对方感受

朋友小麦在家追剧的时候,收到领导发过来的一长串语音信息,他稍微听了一下,是领导反馈团队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
小麦没有细想,迅速回复“收到”以后便开始继续追剧。

结果第二天早上,便迎面撞上领导铁青的脸。领导问道:“我昨天给你反馈的那些问题,你思考出解决方案来了吗?我问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,你倒好,就回一个收到,你到底有没有好好听我讲的话?”

秒回“收到”,明明是职场当中的常见操作。但却不仅让小麦遭到批评,还让其在领导心中大打折扣。

事实上,回复“收到”并无过错,但前提是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。如果是领导私下找你商量事情,或是反映问题,那么这个时候回复“收到”必然是减分的。

因为从领导的角度来看,只回复“收到”就像对他说,“好,我知道了。”然后迅速结束话题的意味在里面。不仅不够礼貌,也容易冒犯到领导,让对方感觉缺乏基本的尊重。2、信息缺失,增加沟通隐患

很多文件资料明明有现成的可以借鉴,她却经常加班加点地自己一个人操作。完成的过程中,也不会做任何相关汇报,或者反馈进行到了哪一步。

对此,我不止一次提醒她,不要什么都回复“好”和“收到”,有什么不懂的,或是有疑问的,一定要及时提出来。

她在听到之后,立马回答“好”,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,却依旧“我行我素”。对于这样的员工,看似乖巧听话,实则盲目顺从,毫无主见。很难承担更大的责任,实现好的职场发展。

3、缺乏汇报,不利向上管理

回到文章开头,领导让小刘汇总一下每月的活动销售数据。其目的不仅是委派工作,还有等待后续的回复和反馈。

如果你只回一个收到,那么领导可能就要干等你的任务完成,甚至都没弄清楚你到底有没有明白自己的任务分配情况。

尤其是重大和紧急的事情,领导会更希望你能提前考虑好方方面面,并进行反馈和解决。

在这个时候,对于“收到”这样的回复方式,虽看似客观,实则隐藏了很大的沟通隐患。

领导会想,你到底只是收到了消息还没有去做,还是已经去办了。如果没有时间去做,他可以另外再安排人手。

只是回复“收到”,其他什么具体信息都没有,只会让其内心觉得你对工作不够细致,态度不够严谨,浪费彼此时间。
3、缺乏汇报,不利向上管理

以前我带新人的时候,曾碰到一位新人,无论我安排下去什么,她总是第一时间回复收到然后就开始行动。

刚开始,大家都觉得她的态度很积极,对她印象很好。

但时间一长,却发现她交付的成果经常是惨不忍睹,导致我们都不敢再委派她做重要的事情。

对于自己新接触的业务,如果别人不说,她绝不会主动询问方法,也从不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
回到文章开头,领导让小刘汇总一下每月的活动销售数据。其目的不仅是委派工作,还有等待后续的回复和反馈。

如果你只回一个收到,那么领导可能就要干等你的任务完成,甚至都没弄清楚你到底有没有明白自己的任务分配情况。

尤其是重大和紧急的事情,领导会更希望你能提前考虑好方方面面,并进行反馈和解决。

在这个时候,对于“收到”这样的回复方式,虽看似客观,实则隐藏了很大的沟通隐患。

领导会想,你到底只是收到了消息还没有去做,还是已经去办了。如果没有时间去做,他可以另外再安排人手。

只是回复“收到”,其他什么具体信息都没有,只会让其内心觉得你对工作不够细致,态度不够严谨,浪费彼此时间。


收到领导的消息, 怎么回复最好?

1、通知型消息,及时给出确认

对于领导的工作消息,大多分为两种。一种是“通知型”消息,对工作情况或是工作任务进行告知。

这个时候,大多数人的回复都是“收到”。事实上,领导除了希望能够通知到位,还希望得到你的具体确认。

比如:“下午一点,全体员工准时参加工作会议。”

回复收到,并不一定能够代表绝对出席,但如果你的回复是:“好的领导,我会准时参加。”

那么不仅表达了对领导的足够尊重,同时也给对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,表示你不会缺席的决心。2、重要任务,同步给出具体方案

试想一下,当三个人同时受到领导的要求:“确认一下明天的航班信息。”

A的回答:“好的,收到。”

B的回答:“收到,我现在立马进行确认。”

C的回答:“好的领导,我现在立马确认信息,具体内容将在10分钟后给到您。

你会觉得那一种让你更放心一些呢?很明显是第三种。

第三种回答方式,除了表示接收到了指令,还附带了“表态”和“行动”等元素在里面。虽然只多敲了几个字,却能让对方更“放心”地将事情委托给你。缩减反复确认的时间成本,提高工作效率。

对此,有网友提出这样一个公式:

详略得当的复合句>条理清晰的简单句>精准的具体单词>敷衍的单个字。

对于领导安排的任务,回复得越全面周到,越能够缩减沟通时间和解释成本,进而提高工作效率。3、及时反馈,补充后续行动结果

对于许多任务型消息,单纯的消息确认,和行动回复还不够。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后续的具体工作开展,让领导真正完全放心。

比如领导说:“我明天上午开会要用PPT,你准备下”。

你除了要回复收到,在确认必要信息后,立马开始制作之外,还需要在制作PPT的过程中,及时与领导沟通,确认里面的信息点是否存在问题,必要的时候,提出自己的疑问和优化建议。

只有真正理解清楚领导的意思,才能避免最后呈现的结果和领导想要的效果大相庭径这一问题出现。

尤其是在领导给出的任务比较模糊的情况下,各个环节的及时确认更加有必要。

对于回复领导消息这件事,许多职场人确实很难一下拿捏好其中的分寸。但是我认为,稍微“将心比心”一些,稍微“向前多走半步”,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。

职场中很流行一句话:“事事有回应,件件有着落。”

好的回复方式,并非只是单纯多回几个字,而是让领导感觉,自己安排的工作任务被真正接受和理解,布置下去的工作进度也能够实时掌控,这才是其本质所在。

在收到领导安排的任务后及时反馈,让领导掌握你的工作进度,才能不做无用功,也可以让自己的工作能及时被“看见”。

期待大家都能够学会正确的职场回复方式,用良好的说话技巧帮你的职场生活添加色彩,为你的成功添砖加瓦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智联招聘( ID:zhaopin-com),版权归原作者 千一 所有。

职场回复的文学

@xianle84 年前

11/12
10:57
职场文学

专注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

很多人认为坚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,坚持可以出现奇迹。但是往往忽略了坚持的背后还有一个力量在支撑,那就是专注。

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。大家都听过钻木取火,钻木取火这种奇迹的背后除了坚持,还有专注。如果不是一直坚持专注于同一件事情,同一个部位,奇迹,哪里有那么容易发生。

人是思考的东西越集中,能量越大的。人的思维有时候就和发大镜一样,越是集中,越是容易产生灵感的“火花”。所以专注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。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升了,人自然也就更容易成功了。

专注不仅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,还能提升人的学习能力。就比如我们上课的时候,如果注意力不集中,学习的效率是很差的。相反如果注意力集中,往往事半功倍,所以专注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。

人如果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,所产生的能量是特别巨大的,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无法做到的。专注可以产生奇迹,甚至是有理论依据的。

吸引定律又称“吸引力法则”认为:人的思想集中在某一领域的时候,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、事、物就会被它吸引而来。所以当人专注于某一事物的时候,这个宇宙的所有能量都会帮助他成功。

作家格拉德威尔在《异类》一书中也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。认为:“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,并非天资超人一等,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。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。”而要想在一件事情上付出一万个小时,除了坚持,还要有专注。

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专注的力量。就和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一样。他在做实验的时候,由于太过于专注,把怀表当做鸡蛋给煮了。牛顿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,和其专注的思维是分不开的。当然不止是牛顿,很多名人的成功都离不开专注的力量。

很多人觉得赚钱很难。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试试将思维专注于赚钱呢?如果一个人的思维想的总是一件事情,那么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。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要抱怨生活,而是该学会专注。如果我们的思维可以专注于少数几件事情,那么这些事情,我们肯定都可以做的很好。如果我们总是心猿意马,想这想那,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好。

专注可以带来巨大的能量,助我们走向成功之路,不信,你也可以试试。

专注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